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智库研究 智库专家 通知公告 成果展示 道德故事 学会概况 专题活动 党建工作 会员服务 制度建设 政策法规 文化交流 文学艺术

桂林龙王庙

发布日期:2024-02-05 浏览量:2331 

文/唐 榕


史前文化遗址新发现

不久前,在广西桂林发现一处史前文化遗址——龙王庙。该遗址位于桂林市全州县安和镇江明村委跳石埠村的一处小山丘上,前临建江,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为青山秀水所环绕,风景优美。

新发现的龙王庙史前文化遗址

桂林全州县龙王庙史前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据悉,考古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初步认为,全州龙王庙史前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约属于商周时期,大致可分早、晚两段,包含居住遗址、墓葬等。

龙王庙出土的文物标本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标本千余件,是全州县、甚至整个桂北湘水流域做的第一个比较科学的考古发掘。

专家表示,龙王庙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是当地史前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而且填补了桂北地区史前文化的空白,居住遗迹、墓葬以及数量众多的遗物,极大地丰富了桂北湘江流域史前文化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桂北湘水流域文化的居址排列布局、聚落形态、丧葬形式和人口规模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独有偶。在该龙王庙对面隔河相望数里之遥,该镇大塘村委龙井村,也有一处龙王庙遗址。古庙所在地龙井为全州著名景点之一,旧名“鱼井”、“龙家井潭”。

庙里曾经同时供奉着龙女三姑娘娘,故又名“三姑娘娘庙”。

龙井龙王庙始建于何年何月,毁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只存遗址。清末民初,当地村民在龙井河边重建了一座小型龙王庙(三姑娘娘庙),文革时被毁。后虽经修复,但由于疏于管理,前些年全部倒塌被废弃。

旧时的龙王庙(三姑娘娘庙)

两处龙王庙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桂北全州又添新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全州的历史文化。

据了解,桂林市全州县历史文化悠久,以“地灵人杰山川秀,物华天宝五谷丰”著称于世,地处湘江上游,始建于秦王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邑,曾经是秦代古零陵县所在地,从古至今一直为历代州、府、县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古今客、货运之重要通道,是湘桂之交通枢纽,是南进岭南、北入中原的兵家必争之地。

全州县城鸟瞰

关于龙王的前世今生

“龙王”是海神信仰的产物,出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据史料记载,龙是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能够兴云布雨,是司掌风和雨的主“神”。人们对龙王的信仰起源非常早,《史记》中就有汉代祈雨时祭奠龙神的记载。后来龙王奉女娲之命管理海洋及人间气候风雨,被奉为上古之神。屈原在楚辞、九歌当中有形象的描述,认为龙是九种动物融合而成,既能上天也能下海,既能呼风更能唤雨,所以龙也被称为灵兽之首,他是炎黄子孙的形象代言人,被历代君王视为君者象征。中国历代帝王都自号“真龙天子”,并多次下诏封龙为王,以求社稷风调雨顺。

古代的时候,人的智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只是认为龙王只与降水相关,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所以龙王在众神之中是一个严厉而有几分凶恶的神,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多受旱涝灾,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都建有龙王庙来祭拜龙王,庙内多设有龙王坐像。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龙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对抗、争斗从来没有停息过。人们为了祈祷自己的部落能够永远地昌盛下去,便开始崇拜天象,认为自然界存在超自然的神灵,而在崇拜天象的过程中,便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动物----龙,并夸大了龙的力量。

查《说文解字》中关于“龙”的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人们根据这种说法,便诞生出了一种文化标志----图腾,而在图腾当中,龙成为了“主角”。

传说中的龙图腾

大家对龙的感性认识,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和随处可见的龙的形象。据《尔雅翼》记载: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魔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等。

关于龙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可信的有两种说法。一说龙跟众多恐龙物种一样,是曾经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曾经在自然界非常强大,只是因为遭遇天灾而灭绝,就象恐龙一样消失在自然界中,古代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龙的记载,还有实物存在。比如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中华第一龙”。虽然此贝壳所表达的形状不够完美,但是看到的人都能分辨出这是龙。

仰韶文化遗址的中华第一龙

在日本瑞龙寺里甚至保存了源于我国古龙的生物样本。据日方出示的文献,该龙生物样本是日本明治11年(1878年)从我国输入的。该龙是幼龙,体长约一米上下,周围布满了闪烁的甲壳,脑门有角,双眼鼓出,颊边长着弯弯曲曲的须,龙口中长着好似锯子般地牙齿,4只脚,脚掌是三爪。

保存在日本瑞龙寺的龙标本

传言,该龙是中国福建打鱼人在海边劳作时偶然看到的,离开海后一段时间就死掉了。打鱼人偷偷将遗骸运至村中,卖给了闽南经商的日本富商。这名富商又转卖给了日本著名收藏家万代藤兵卫。万代藤兵卫得到后,请人将龙遗骸制成生物样本,之后赠送给了日本的瑞龙寺。

还有一说是讲龙并非传说中的奇异动物,而是每日从人们头上掠过的星象。通过对“龙”等星象的观测,中华先人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每七宿为一组。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角、亢、氐、房、心、尾、其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当然在对龙的描述中有些夸大其辞。

传说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首,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说他蛇身人首,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龙、青帝;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王,为赤龙;黄帝轩辕氏以土德为王,为黄龙。按照五行之说,最先出现的是木。同理,青帝也是远古第一帝,青龙是中华民族第一龙。伏羲氏自然也就是当之无愧的龙图腾的创始者,开创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于是,人们便特意为龙兴建了寺庙,以便能够随时供奉。

我国究竟有多少座龙王庙,目前还没有统计数据,但比较有名的龙王庙有:昆明龙王庙、威海荣成龙王庙、兰州龙王庙、北京延庆龙王庙、拉萨龙王庙、四川南充龙王庙、福建省泉州市安溪龙王庙等。

北京延庆县龙王庙

供奉在龙王庙里的龙王雕像

人们之所以会修建众多的龙王庙,其目的都是为了祈求社稷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象征着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在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在古代,龙代表着吉祥、正义、兴旺和力量。几千年来,华夏儿女在它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


桂林龙王庙的传说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桂林龙王庙所在地龙井旅游景区是桂林新发现的旅游景点,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因酷似四川省著名旅游景区九寨沟,故有“桂林小九寨”之称。它没有九寨沟的知名,也没有象鼻山的喧闹,但却比九寨沟更美、更神秘。

龙井旅游区内有一组天然连池,均为地下泉,当地人称之为“井潭”。该泉井共有七眼,如北斗七星般排列,又称龙泉、七星泉。这七处泉井表面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水底相连,连通于一条地下河。泉水从地底下涌出,咕噜咕噜往上冒,形成一串串连绵不断的珍珠般的水花,随着光照的变化,水珠的色彩变幻莫测,好看极了。井底生长着蓬蓬勃勃的水生植物,美丽无比。一蓬蓬嫩绿色的丝草,似长袖挥舞,在井中随着微波细浪轻轻地摆动;一丛丛墨绿色的“琵琶草”,长长的条状叶片,密密麻麻地覆盖在井底。

这样的井潭有7个,构成一个北斗七星阵

河里的水草似飘逸的长发,世间罕有

“龙井泉”出自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泉水恒温15℃,自流水量1.5立方米/秒,水质优良,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及化学成份。泉水沿着怪石嶙峋的山脚奔流而下,在低洼处形成一个大的湖泊,然后经过一条古老的河道流出村口。

龙井村有一千多人,都均为龙姓,是实实在在的“龙的传人”。

关于龙井的来历,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几乎都与龙王和龙王庙有关。

故事一。传说龙井是直通东海龙宫的出入口,龙王、龙母经常在这里出没,故名“龙井”。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有一条盘踞在井底的青龙,修炼成精后,化变人形,常与当地的村民来往。久而久之,他爱上了附近村里一位美丽的姑娘三姑,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无比。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突然灾难降临,连续几个月下大雨,致使这里洪水泛滥,民不聊生。青龙心地善良,非常同情受苦受难的人们。于是他决定凭借自己修炼的法力去上界打听个究竟。

经过四处查访,终于弄清了发生水灾的原因:原来玉帝在王母娘娘生日时因为高兴喝得酩酊大醉,天旋地转在批阅奏折时把雨簿写错了。这样,就弄得这一带洪水涛涛。青龙得知这个原因,便偷偷地溜到天宫里,改了雨簿,使人世间恢复了本来面目。青龙因违犯天条,被天兵天将所杀。青龙死后,他的骨骼化作高山,这就是龙井村后的龙头岭;他的面部七窍化作七个巨大的池潭,这就是龙井村的井泉;口中龙珠遗落在村里,被村里人所收藏,成为当地人的镇村之宝。

青龙被斩的噩耗传来,三姑痛不欲生,纵身跳下龙井殉情。她的身体化变成一条黄龙,与青龙相伴。不信你看,村后那一石一土两座绵延不断的山脉就是他俩的化身。

故事二。相传很久以前,龙井所在地曾经是一块平地,地上是一个大财主的宅院。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满头白发的老乞丐途经此处,上门讨一点吃的。不料大财主极为吝啬,不仅不施舍饭食,还放狗去驱赶乞丐。丫环见老乞丐可怜,偷偷拿了一些吃的给老乞丐。老乞丐很感激,临走时告诉她:下个月初一那天,这里将因下暴雨而塌陷沉入水中,届时你速躲到对面的长有竹笋的地方,即可平安无事。那丫环起初不太相信,可转身一看,那老乞丐已无影无踪。丫环这才知道自己可能遇上了神仙。

到了初一那天,天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果然下起了暴雨,丫环看见对面不远处两根大笋子从地上长了出来,顿时想起老乞丐的话,便赶紧跑过去。突然一声巨响,整个财主家院沉了下去,变成了一个大水塘。丫环得救了,财主及财主家大院消失了。从此这里就成了碧水青山的龙井。听村里面的老人说,每逢打霜天气的早上,井水便一清见底,人们站在岸边,还能够看见井底的一段残垣断壁和瓦砾碎片。

故事三。龙井的主泉井深不见底,至今无人知晓它的深度,在当地传为“神井”。听村里的老人说,井底有一棵树干直径约2米的大树,仿佛生长在水里,虽没有树叶,但树干树枝俱全,长年泡在水里,竟不枯不朽。据说旧时每逢旱灾时,附近村民就来这里求雨,井底之树便成为村民求雨的“法器”,并由此留下了“三姑娘娘”的传说。

据说这个主泉井的中央水底有一棵大树

传说,有一年发大水,龙井村及沿河下游凤凰镇潘家和石塘镇桥头村的村中百姓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一个银须飘飘、自称龙王的老人说,小河里会漂浮下来一节古樟木,要他们分别将那古樟木锯断一节雕刻成龙女模样,建庙供奉,可保当地一方平安。那龙女名三姑,是老龙王的小女儿。龙井村和下游这两个地方的村民倍感诧异,便按照龙王说的去做,分别截取一节古樟木雕刻成像,并分别建庙供奉起来。每逢干旱年景,那里的村民们便抬着三姑娘娘“回娘家”,敲锣打鼓前来龙井求雨。

求雨时,除了焚香祭拜龙王和三姑娘娘外,主持者还必须安排一位龙井村的“龙子”(全村能潜入深水之下的少年男子)下水,潜入龙井深处,找到水中那棵大树,用铁钩勾住树干。岸上的人们用力拉动绳索,直至树被撼动,浑水翻滚时,片刻间便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这时候所有在场人员都不得戴雨具躲雨。说来也怪,方圆几百里一遇到缺云少雨,旱情肆虐,苦难百姓只要到龙王庙(三姑娘娘庙)求神祈雨,都会如愿以偿,甘露降临。因此千百年来,这一带从来没有遭受过旱灾。

后人为了纪念龙王和三姑,将全村人改姓为“龙”,村名改为“龙井村”(又名“龙家村”)。泉井附近还修了一座龙王庙,里面供奉着龙王和三姑娘娘。

三姑娘娘雕像

据说龙井的龙王庙当年颇为壮观,有山门、过厅、大殿及东西廊房等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庙内筑“八角海”,是当地一大朝圣圣地。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七月初五龙诞辰”之吉日和清明节,桂、粤、湘等周边省市各方人士,都前来参加庙会,锣鼓、鼓车、高跷、旱船竞相上演,四邻八乡游人如织,蔚为壮观,这已成为当地群众访亲问友、繁荣经济的民间节目,在当地传为佳话。

龙井龙王庙几经战乱,遭到破坏,文革期间其建筑物、神像、壁画均彻底被毁。

据了解,当地有关部门正规划重建龙王庙(三姑娘娘庙),作为龙井旅游区的重要文旅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龙井龙王庙便将重回人们的视野,成为龙井旅游区的一大亮点。

龙井龙王庙遗址

曾经的三娘庙已不复存在

后记

中国自称龙的国度,中华儿女自称龙的传人,但是一说起龙,大多数人的态度说龙只是众多动物的某一部分拼凑起来的物种,根本没有龙的存在。加上多年来反迷信的教育,专家们更是对龙的研究讳忌莫深,也导致了民众也渐渐相信龙只是一种图腾。而作为龙的传人,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居然不相信了龙的真实存在,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信仰缺失。比起其他民族对自己的图腾的信仰和膜拜,我们显得有些无知。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就不能像国外一样把龙做为一个未知的物种做科学研究呢?

中国字是象形字,也就是说字的本身就是根据动物的形状来制定的,后来通过不断的演化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中国最早的汉字应该是甲骨文了,甲骨文里对于龙这个字的书写有七十多种,所有龙字共同的特征都是有角身体如蛇。如果没有这个动物,我们的先祖又是怎么创造的这个字呢?如果讲历史,全国各地的史志几乎对龙都有记载。如果还拿龙是先民拼凑起来的图腾一说来忽悠大众,实在令人费解。

作为龙的传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对龙做出研究,并用谨慎的态度,科学的办法,去认真挖掘和探索其中的奥秘,也希望有些读者,不要动辄拿伪科学的帽子随便盖给别人,很多现象在未得到证实之前,都曾经被否定过。

(完)

俄紧急情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千秋伟业话水利(2)——开凿古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