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智库研究 智库专家 通知公告 成果展示 道德故事 学会概况 专题活动 党建工作 会员服务 制度建设 政策法规 文化交流 文学艺术

“多情”的村寨——来自广西天峨县圭里村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3-03-28 浏览量:2610 

广西天峨县下老乡圭里村成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的民族确实是千般特色,表现极具多情,由于气候、山水、人文等的蕴育,使得这里的人们多情得很美伦,甚乎传奇。这里的爱情很美很妙,这里的风情很花很色,这里的民情很淳很厚,是个典型的“三情三多”(爱情故事多、风情花样多、民情融合多)的村寨,是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质的特色村寨。

爱情故事多

据这里的寨老说:纳良和八来两个寨最早时只有两户人家,一个是黄姓,一个是岑姓,黄姓的住在纳良寨,岑姓的住在八来,两户人家相距大约800米。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饥荒、匪乱等,各地逃荒逃难的人们经过这里,发现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是难得的的栖生之地。就相继在此扎茅房居住,形成了来自贵州、云南、四川以及广西百色等地逃荒逃难者的“集中营”。靠着这大山完整的生命链,如今这里成为黄、罗、毕、班、岑、欧等近20个姓的自然村寨,两寨目前有近2000多人口,居住着壮、苗、布依、瑶、彝族等二十多个民族。

由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这里的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经历和美丽传奇的故事。寨老娅湾说:纳良寨目前黄姓的人家特别多,主要是由一名黄姓游击队长的爱情故事繁衍出来的。那是民国38年,峨乐游击总队的一名黄姓青年游击队员(之后先后叫黄同志、黄队长、黄县长几个称谓),来到现今的纳良寨,发现这里四面环山,只有一个山凹可以走出山外,如果有敌人进来的话,进来容易走出去难,是一个打游击的好地方。他来到纳良的时,正是农历“三月三”,当时全寨还不到十户人家,发现家家户户在屋后的山坡为祖宗推坟扫墓。他感到很奇怪,人们都习惯在清明节扫墓,这里怎么在三月三扫墓。便来到一户正在扫墓的人家问个缘由,遇到一个来自贵州的漂亮姑娘,当两人四目相对的时候就彼此把对方牢牢地栓住了,难以自拔。黄同志从姑娘身上知道这里在三月三扫墓的原因,是因为三月三是这一带人们的重大节日,人们来自各地,祖坟大多在老家不能迁移过来,清明节又不能回老家扫墓,于是利用三月三这一天,在山坡上为祖宗推些“假坟”来敬祖,三月三扫墓便成为纳良和八来寨延续至今的风俗习惯。

黄同志从姑娘身上还了解她的感人的身世,同时了解到纳良、八来两寨的群众都来自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容易组织起来。他当时虽然在老家已经娶了一房太太,而且还生了孩子,但他的心又就被这个贵州姑娘栓住了,不到几个月就和姑娘在纳良寨成亲,结成革命伴侣。

这对革命伴侣在纳良生有一儿一女,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游击工作开展得很顺利,黄同志很快就被提拔成为峨乐游击总队的总队长,于是附近黄姓的青年们冲着这个“黄队长”来到纳良居住,慢慢就把黄姓家属发展壮大。解放后,这位游击队“黄大哥”到县城当了大官,具体不知道是什么职务,但所有纳良人都称他为“黄县长”,子女也都有一官半职,一直到退休,他才又回到了祖籍老家,但在他心里纳良永远是他的家,纳良的兄弟姐妹是他不是血缘胜过血缘关系的亲人。

人们以对山歌的形式呼唤爱情

这里的爱情故事不仅美妙,还体现在生育能力的神奇上,自从“黄大哥”打游击带动一些年轻相爱结婚,由于感情和水土等原因,这里的家庭都不同程度地生有不少儿女,少的一家也有三个,多得生有十多个孩子,甚至有的家庭给孩子起名字都困难,有一户黄姓人家,用电来给孩子起名,“电灯、电话、电线”等以电为词组都用了都不够。据村干部反映,这里人们的生育能力的确很好,在计划生育时期,有两户人家,因为超生都已经做了绝育,但还是能生出孩子,当地计生部门重新带到医院检查,绝育手术是完好的。孩子怎么还能生出来?至今是个迷。如今这些孩子也已经长大,有村民猜测,做绝育后还能生孩子,大概是这里青年们爱情力量和特色食物的相互作用,让精子和卵子有某种穿透力自然宁凝,当然这种猜测目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风情花样多

纳良和八来两个寨的风情花样多来源于这里人们的民族种类多,不同民族的习俗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的风情文化,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风土人情。据了解,仅婚俗就有20多种,不同民族不同姓氏的婚俗不同,媒婆很难当,需要为婚俗的不同要求做大量的工作。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人们自然将各民族的习俗,通过取长补短地有机融合成为大同小异的共同习惯,形成如今10多个种类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20多种情感生活风俗,比如民族体育竞技活动有“打滚坡”“打陀螺”“打情包”“打马咔”“打筒枪”“打情键”“打竹球”“打跳石”“打竹轮”等等,情感习俗有“抹脸蛋”“放心灯”“连情键”“传情筒”“吹情叶”“唱情歌”等等。其中,最动情的是“放心灯”,最煽情的是打“连情键”,最具纷争的是“打滚坡”。

“打马咔”是很讲究技术的民间体育运动

“放心灯”又称“放心筒灯”,寓意青年人的“爱情心灯”,壮语叫“幢荡笼”,是纳良寨一带在七月十四“情人节”,用来寄托情感和温暖心灵的一种民间习俗活动。是用柚子、煤油灯或蜡烛、竹架等制作而成的抽子筒灯,先是割柚子一部分柚子头,留下4-5/1的抽子,再从刀口处把柚子挖成一个空心筒,在空心筒里面放置煤油灯或者蜡烛,然后再用竹子架把柚子筒托起来,形成“座花轿”模样的柚子筒灯。

每年七月十四时,青年男女们就到处在村头找柚子制作“放心筒灯”,天黑前必须制作完成。当晚,在太阳落山月亮升起的时候,全村的青年男女就汇聚到村寨河流的上游,点着自己的“心筒灯”等待“灯笼公”(一般都是本村最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宣布“幢荡笼”。“灯笼公”宣布“幢荡笼”后,男女们就将自己的“心筒灯”放到河里,让点亮的“心筒灯”顺水漂流,男女们沿着河的两岸跟着自己的“心灯”奔跑,并大声呼喊,叫“心灯”不要熄灭,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伙伴,不要成为孤独灵魂,要和大家一起结伴流入大江大海。每当这个时候,点亮的“心灯”在河中交流碰撞,整条河流灯笼闪烁,形成一条长长的河流烛光带,当灯与灯相碰,灯与灯相拥的时候,就寓意缘分的到来,人们都会大声欢呼,兴高采烈,岸上相拥。奔跑声、喊叫声、欢呼声在月亮的照映下形成一个感天动地感动场景。人们一直拼命地跟着“心灯”奔跑,直到“心灯”熄灭才止步。由于河水有缓急,每到激流处有些“心灯”会被激流冲翻提前熄灭,这些提前被熄灭“心灯”的男女就会再点着蜡烛,烧着香,排队沿着回家的山路喊着“心灯”回家,重新燃起不要熄灭,这个时候回家的山路又形成弯弯曲曲的点灯条,在山村的山脚下形成美丽的心灯夜色。“放心灯筒”习俗在纳良一带意义很深刻,青年男女都期盼在“放心筒灯”活动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伴侣,找到灵魂的归宿。

“连情键”又称“五毛情毽”,壮语叫“特萨”,是圭里村一带壮族青年用来传情的一种民间习俗,是用五根公鸡毛、干笋壳、竹子皮、红头绳制作而成的鸡毛毽。每年春节大年初二开始,直到十五,是拍毛毽最旺盛的时候,都是一寨到另一个寨做客的男女唱拍,本寨人不相互对拍,拍毛毽的时候一定要唱山歌,不会唱山歌的一般不参加对拍。拍毛毽是当地最煽情、最看出青年男女修养和情窦的娱乐方式。唱拍毛毽都是在大堂(如今的大客厅)上拍,开始时,都是胆子比较大的男女先起头拍,接着相互看得上眼的相互邀请对拍(就像城市里邀请跳舞一样),一对接着一对,一直挤满大堂为止。对拍时,都是男在一边,女在一边,一昂一拍,一唱一合,你来我往地边唱山歌边拍毽子。壮族女孩穿的都是侧边系扣的黑蓝色蓝淀布衣服,衣服长是盖上裤头5-6公分这样,在拍毛健的时候,注重修养的女孩都会一手拍毽,一手捂着衣服下端的肚脐眼处,防止肚脐露出。这个时候,男方总是在拍毽子的时候故意拍歪,或者唱些幽默的山歌让对方笑到不知失措,露出肚脐眼。往往是拍到尽兴的时候,女人一昂一拍,黑色衣服下面就露出白白的肚脐,青春期的男青年,看后便情性大发,洋相白出,弄得在场的女孩面红耳赤,整个场面笑声、歌声、挑逗声、甚至“骂声”连绵不断,极乐无穷。

拍“连情键”让人们极乐无穷

而“打滚坡”成为最具纷争的民族竞技活动,是因为“打滚坡”用的石头有大小,而用来测量滚坡距离的是人的手指,因为手指有长短,故人们在对打或者分边打的时候,常常为石头的以大欺小,或以手指的长短不一的滚石距起纷争,但人们往往会在“打滚坡”的争争吵吵中一次次合解,在合解中不断加深认识,更加增进友谊,更加团结和谐。

民情融合多

纳良和八来两个寨的民情融合多是自然形成的,他们必须海纳百川,团结协作,互惠互助才能抵御外来,才能和睦共处,他们这种融合体现是“守望相助,肝胆相照,风雨同舟”。

民国初期,纳良和八来两个寨原先只有几户人家,经常被临近的几个大寨抢劫,种出的粮食,养大的牲畜常常被抢一空,日子过得很苦,对外来的干扰他们只敢怒不敢言。直到有一天,贵州罗甸县罗困乡来了一位壮汉,后来人叫他“公仲喜”。“公仲喜”来到纳良寨时,亲眼目睹乡亲被抢劫,很是愤怒,心想,总不能这样让外人继续欺负。于是他苦心劝导乡亲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通过认真勘查地势,他发现可以采用关门打狗的办法打击劫匪。村寨四面都是山,只有南北两面能够进入,北面从红水河方向进来必须要经过一个凹顶才能进来,从南面百色方向进来必须要经过一个拐角,两面道路都很窄,只能同时通过1-2个人。临近春节时候,他和乡亲们实施了计划,从北面引劫匪进入,堵住南面的拐角路,等劫匪从北面全部翻过山凹经过窄小的山路时,他便一声令下,乡亲们从劫匪经过的山顶上滚下一块块大石头,不一下就把劫匪砸得鬼哭狼叫,30多名劫匪有27名被砸伤,甚至被砸死,两头被堵无路可逃,不得不就地跪饶。“公仲喜”对劫匪们说:你们随时来找我报仇,我在这里等你们,会让你们有来无回,死得很惨。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外来土匪来抢劫,“公仲喜”的仗义和胆略让大家知道团结就是力量,慢慢地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没有血缘胜过血缘的亲情之地,共同开荒种地,共同生活,亲如一家。后来,用来挡住劫匪的那个山凹上的有两棵大榕树,被奉为“神树”,成为人们过年必拜的大树,如今成为教书育人的纳良小学,政府还在那里建设成“桂黔两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

逢年过节人们自然地聚在一起吹呐打鼓

纳良和八来两个寨的团结还体现守望相助,睦邻友好上,两寨的南面是乐业县逻西乡,逻西乡的地界直接跨越到八来的寨中间,如今位于纳良、八来寨中间的圭里村村部道路还是属于乐业县负责修建维护。而北面隔河相望便是贵州省罗甸县的红水河镇,一涉入红水河就是贵州地界。多年来,纳良、八来两寨通过通婚、通俗、通亲、通田地等方式与边界群众守望相处,睦邻友好。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天,人们刚刚分地到户,乐业县逻西乡民权村所细屯的一位农民,在点火开荒土地时,不慎造成大火烧山,形成差不多1公里长的火势带,很快就蔓延到八来这边的地界。纳良、八来群众看到后,十多分钟就自发组成近200名救火队的人员挑水上山灭火,等乐业方向组织群众来到时,大火已被基本灭熄。为感谢两寨群众的慷慨帮助,乐业县失火的农民杀了头大猪来感谢救火的群众,通过聚会大家增加了友谊,平时的磕磕的事情也在此烟消云散了。据圭里村干部说,类似救火这样的事情,在这里习以为常。

这里的民情融合不仅表现在有难同当,更体现在人们有福同享,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婚嫁生儿育女,人们都自觉地形成一种固定风俗来实现互帮互助,共享快乐。比如,哪家有结婚,全寨人家家户户自觉抢客到自家来住,无偿承担客人的食宿问题;哪家生儿育女都自己打“生糯粑”(红糖与生糯米粉搅拌而成的糯米粑)分到各家各户去报喜;哪家有丧事,各家各户自己上送大米、酒、白布等丧事物品。当地的“吃串门饭”“同守灵堂”“送背带”“立房梁”等习俗就是当地人们团结互助的产物。

许多外来媳妇反映,做纳良媳妇最害怕吃饭,全寨一听说哪家有新媳妇进门,家家户户都要来请吃饭,一家没吃完其他家就在门口排队等,少一家不去都认为是被看不起,从天亮吃到天黑,不懂规矩的媳妇,吃上几家就饱得走不动,让一同陪吃的亲人很难堪。特别是春节期间,不仅是新媳妇,无论哪家来客,家家户户都自觉地去请客人吃饭,保证客人在寨期间时时有饭吃,不留空档,充分体现全寨人的团结与和睦。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关系国家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整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纳良、八来这两个多情的村寨凝聚着各族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一个小小缩影,为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一些现实路径。(欧建雍)

(作者系广西天峨县下老乡圭里村人。现居南宁,系广西社科联常委,自治区社科联社会组织党委委员,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高端智库专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张黎明:点亮万家灯火 光明温暖人生